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- 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756节
屋里的人一听,都瞬间酒醒了,一个个目光灼灼看着林三七。
郑部长更是激动地问道:
“三七同志,你,你的意思,是真的有办法搞到炼油厂?多大的规模?年产量大约有多少?”
林三七一下子也不好回答,毕竟另一个时空,一般大中型的炼油厂,动不动就是以千万吨来计算的。
像浙省的镇海炼油厂,原油加工能力超过5800万吨/年,拥有42套炼油装置和18套石化装置。
这种巨无霸炼油厂来一个,一下子就能解决全国的汽柴油供应困难的情况,甚至还有余力出口创汇。
而且发展石油产业还有一个大好处,就是发展石油产业链,解决就业和国内急需的物资。
比如上游环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、开采及初步加工,包括钻井、采油、油气田开发等,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。
中游环节涵盖原油加工与炼制,生产汽油、柴油、煤油等成品油,以及乙烯、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,这又需要大批技术工人。
最重要的下游环节,比如可以制作塑料、合成橡胶、化肥、医药等,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。
尤其是这个化肥,这不正是目前国内这个农业社会急需的物资嘛。
化肥产量上去了,地里的收成才能上去,这才能让人人吃饱饭,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。
想到这里,林三七已经下定决心了,一定要去另一个时空搞一个完整的炼油厂过来,搞不到新的,二手的也成。
第903章 除夕去大庆油田
大年除夕当天,紫苏号新舟飞机,也就是林三七的专机,在大庆油田上面低空盘旋。
空军的杨树峰和孙京两人亲自担任的驾驶员,让两位将官亲自驾机,这绝对是国宾待遇了。
林三七和石油部的郑部长两人靠着机舱玻璃,往下看着大庆这片土地。
郑部长在一边介绍道:
“咱们现在看到的是大同镇,咱们大庆第一口油井,松基三井就在这里打出来的。
这事要从57年的时候开始说起,当时松辽石油勘探局龙江石油勘探大队32118队,在龙江省安达县任民镇以东约14千米处打了第一口基准井。
我们也叫松基一井,结果却让人失望,别说石油了,连点天然汽都没有。
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大庆这边有油田的可能性不大,包括苏联专家也是如此认定的。
但当时我就不信邪了,换了另一支勘探32115队来,在吉省郭尔罗斯县打了松基二井。
可惜最后只发现了少量的油气显示,这第二口井又失败了。
啊呀,当时举报我浪费国家经费的人不要太多,但我就是坚定认为大庆这里有石油。
1958年11月,我们开始进行第三口井勘探,把井位定在大同镇西北,小西屯以东约200米,高台子以西约100米处。
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,当我们打到1462米的时候,该油井开始喷油,当时把我们兴奋得呀,一个个全部都跳到了石油池里。哈哈。
三七同志,松基三井可不简单,这标识着我们正式发现了高台子油田,为松辽盆地找油勘探找到了首个落脚点,也为我们后来的勘探找到了方向。
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在附近打下一口又一口油井,口口出油,形势一片大好。”
林三七从飞机上看出去,发现下面就是白雪皑皑的一片。
这可是2月份,正是北方最冷的季节。
林三七原本都准备回宝安县过年去了,但是硬是被郑部长拉到大庆来搞所谓的视察,其实就是想把炼油厂项目给落实好。
林三七知道石油部现在想自己炼油都想疯了,于是也只能同意一起过来。
幸亏他现在有专机了,这要是坐火车再坐汽车,赶到大庆起码要一个星期,那真是疯了。
林三七看了半天,这才发现,在地面上一个个钻井平台旁边,正有许多人群在工作,看起来像蚂蚁在移动一样。
于是忍不住好奇道:
“郑部长,今天可是除夕,我怎么看到还有工人在工作?”
郑部长感慨道:
“没办法呀,现在太缺油了,我们是一天都不敢休息啊,就想多生产石油,多为国家做贡献,早日让我们摘到贫油国的帽子。
远的不说,就说咱们首都大街上的汽车,上面全部都顶个大气包,这不是打我们石油人的脸嘛。
苏联专家撤走之前,当时我就在玉门油田,当时苏联人说,没有他们的援助,我们至少在20年内没办法大规模生产成品油。
当时把我气得,老子就不信了,离了他张屠夫,我们就要吃带毛猪了?苏联人能做到,米国人能做到,凭什么我们华国人不能做到?
但是玉门油田的产量远远不够,解放前供应我军是够了,但是解放后要承担起全国成品油供应那就力有不逮了。
所以我们急需要寻找新的大油田,俗话说得好,佛争一柱香,人争一口气,这也是我当初不顾大家反对,坚持要在大庆找油田的原因。”
林三七还是有些好奇:
“郑部,有一点我不明白,咱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,你怎么就肯定这里有石油?这打一口试验油井需要几十万元经费,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。”
郑部长突然哈哈大笑道:
“那是建立在科学依据的前提下,当然这运气也不能少。
你是不知道啊,其实1915年,美孚公司就派人到咱们东北等多地进行石油勘测。
当时勘测结论,是华国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含油可能性,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。
“华国贫油论”的说辞由此出现在外国地质学者的文章中,他们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大油田,而华国内陆大片区域都是陆相沉积,不可能有石油。
1930年,觊觎我国资源多年的曰本也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石油钻探。
抗日战争期间,鬼子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钻探,到1942年钻探停止时,一共钻了81口试验井,结果都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油藏。
于是鬼子也对“石油只存在于沿海地区”的理论深信不疑,认定我国是贫油国家。
其实非常惊险的是,1940年鬼子曾到松辽盆地的安达县打下过一口1000米深井,没有检测到工业性流油。
而这口钻井离后来发现的大庆油田主要产油区,仅仅差一公里。
三七同志,你不要小看这小小的一公里,要是当年鬼子发现了这个大油田,那后果不堪设想,他们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牢牢占领东北。
等鬼子有了石油,不再依靠米国,那这场侵略战争我们就更难打了。
不说别的,就说鬼子当年是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坦克飞机的,但他们是国内不产油,所有汽油和航空炼油都要靠米国进口。
米国人后来断了鬼子的成品油供应,这也导致鬼子的飞机军舰没办法开动,限制了他们的战斗力,否则二战还真可能被鬼子翻盘。”
林三七也是第一听到这故事,也是有些后怕道:
“还好还好,看来国运在我们这边,就差一公里,这鬼子的运气也是没谁了,哈。”
郑部长这时候继续说道:
“1954年,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提出,对于我国的石油资源勘探,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‘摸底’工作是值得进行的。
另外地质学家谢家荣同志也坚定认为,华北平原、松辽大平原下面都可能有石油蕴藏。
他还提出,大陆沉积中有机物可能主要是由陆生植物分异而来,陆相地层才是最可能的生油层的理论。
另外,黄汲清等多位地质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结论,也认为陆相地层可以生油,这就跟米国人和曰本人的观点是持相反意见的。
我们当年还了好多次会议,经过了反反复复几十次论证,进行了上百次的实地勘察,就认定大庆这边会有石油。
后来经上级批准,从全国各地召集了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、几千名科技人员、工人和3万退伍军人,加上7万余吨器材、设备,组成了一支石油勘探大军。
这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,并且最终被我们找到了大庆油田。
而我们仅仅只是打了3口试验井,而当年鬼子是整整打了81口试验井,哈哈。”
林三七看着窗外,微微点头:
心想是啊,国运在我,有时候这种玄幻的东西不得不信,就比如几十年后,米国两幢大楼被撞塌了,也撞出了我国的黄金十年国运来。
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,国内经济才一飞冲天,这就是运道。
紫苏号专机随后平稳降落在了大庆临时机场。
林三七从机舱里出来,被西北风这么一吹,瞬间就冻成了一条狗。
为了御寒,他是穿了这个时代国内没有的鹅绒服出来的,头上戴着貂皮帽子,再戴着口罩,就这还是冷得受不了。
再看看郑部长和其他陪同人员,裹着军大衣穿得单薄多了,却没有显得多冷。
林三七心想这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体质到底有些不一样啊。
第904章 条件艰苦超想像
大庆机场跑道旁边,油田管理局已经不少干部等着了,这顶头上司的上司来了,当然是全员出动。
郑部长对围上来的人群介绍道:
“我给大家介绍一下,这位就是卫生部的副部长林三七同志,同时,他可是国内著名的财神爷,这次我把他请来,就是希望他能帮助我们,大家欢迎。”
说到林三七的鼎鼎大名,就连这群石油干部都是如雷灌耳。
于是一个个都热情地鼓起掌来,可惜手套太厚声音不够响,只能用嘴上喊话来渲染气氛。
“欢迎林部长。”
“错,应该是欢迎林财神。”
哈哈哈~~~
现场气氛不错,林三七对自己被叫财神并不抵触,毕竟他这财神大名打出去,人家才能拿物资来跟他换东西。
而他吃的就是这碗穿越两个时代的走私饭。
这不是低调不低调的问题,现在他家人在香江,他随时可以穿越走,一点不带忌讳的。
林三七也抱拳道:
“刚刚我在飞机上都看到了,大年除夕啊,同志们还坚守在工作一线,这份工作热情让我感动之余,也感到很惭愧,我要向同志们学习。
这样,我飞机上给大家运来了10吨巧克力,这可是好东西,能在大冷天里提供足够的热量,替在户外工作的同志们暖暖身子。
另外,我还大家准备了10台最新型号的电影放印机,丰富一下同志们的精神世界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